“劝不退”的爱是孩子不能承受之重
作者:<a href="mailto:">药学系办公室</a> 时间:2012-10-17 点击数:
一年一度的开学季,各个大学迎来了数以万计的年轻新面孔。他们的身后,是数倍于新生的家长“送学”潮。虽然大学生们已经成人,但家长们仍然面对集体性“分离”焦虑,“劝不退”的家长让高校犯了愁,针对此类问题的“心理课”、“家长课堂”也应运而生。
平心而论,孩子考上大学是家长的骄傲,甚至是家长梦想的延续。家长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,想亲眼看看大学校园,感受一下孩子的学习环境,本是人之常情。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,成千上万的学生和数倍于学生数量的家长涌入校园,不仅给高校工作带来压力,也给家长住宿、吃饭造成不便,有的家长无奈地在校园打地铺过夜,对学生适应大学环境、精神断乳造成干扰。
此前许多大学倡导学生独立报到,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曾规定,新生独立报到奖励100元。清华大学连续数年倡导新生独立报到。即使父母陪同孩子而来,也需在办理手续的大厅门外留步,家长根本不能为孩子代劳。此举看似不近人情,但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,让孩子迈开大学独立生活的第一步,具有教育导向意义。家长对此应该予以支持与配合。大学生要独立报到,中小学生也要学会生活自理。不过,部分家长对学校的好意并不领情,不仅报到当天“劝不退”,有的家长甚至孩子入学几天了,还舍不得离开孩子。
在现实生活中,除了余温不减的“送学潮”以外,家长溺爱孩子,不给孩子精神断乳,孩子过分依赖父母的例子比比皆是。国家邮政局刘良一司长曾爆料:由于快递业务的便捷,高校学生把积攒的脏衣服寄洗,再通过快递寄回来,成了邮政的一种新业务。还有报道说,因为担心女儿不会吃感冒药,东北某家长坐飞机给远在青岛读书的女儿送感冒药;福州李女士在电话中听说读大一的儿子想吃妈妈包的馄饨,赶头班飞机给儿子送上热腾腾的馄饨;重庆一名女生毕业两年辞职26次,任何事都是妈妈说了算。有的家长甚至代替孩子应聘试岗。
家长把对孩子的爱全倾注在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上,而忽视了对孩子行为习惯、动手能力、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。子女出门上学,不少家庭倾巢出动,家长替孩子办完一切入学手续,代为整理床铺、买饭菜票、打扫宿舍卫生,千叮咛、万嘱咐,生怕孩子生活有什么闪失。有的家长干脆在学校附近租房子,当起专业陪读。于是有的学校附近形成了陪读经济链。这种陪读链条甚至有从中小学向大学延伸的趋势。
“可怜天下父母心”。我无意对满怀喜悦“送学”的家长说三道四,家长或许根本不在乎“送学”花费。但是大学要求新生独立报到,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,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应引起反思。如果家长爱孩子,就应对正在长大的孩子尽快松手,不能让您的“厚爱”成为孩子不能承受之“重”。甚至重复千里邮寄脏衣服,打飞的送馄饨之类的溺爱故事。
表面上看,从小娇生惯养,对父母依赖感太强,这是孩子不会做事、不会洗衣服,不会独立生活,过分依赖父母的直接原因。但是家长喜欢越俎代庖,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参与生活锻炼的机会。孩子不主动与生活接触,其独立生活观会日益变得消极,对父母的依赖感将更加强烈。如果长大成人的孩子,不会基本生活技能,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,怎能指望他们(她们)在以后的工作、生活中独当一面?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显然不利于孩子顺利融入社会。
家长庇护得了孩子一时,庇护不了孩子一世。孩子和家长都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摆正位置、调整心态。孩子考上远离家乡的大学,正是让孩子独立,给孩子断乳的契机。应该说,解决的办法是双方面的,一方面,孩子自身要有独立意识和敢于接受生活挑战的勇气,不怕苦、不怕累,锻炼自己从独立报到、洗衣服、吃感冒药这样的生活琐事做起;另一方面,家长应该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身份,对自己的孩子要有信心,放手让其参